「擔心未來會成為『下流老人』嗎?」《今周刊》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,拿這個問題,去問了分散各年齡階層的1060位民眾,結果發現:年紀愈長,愈不怕成為下流老人,青壯世代,反而對於下流的命運更加惶恐。
根據年金改革委員會試算,以平均投資保薪資而言,年資滿35,勞退加勞保可月領24,000元至26,000元間,雙薪家庭,夫妻均有投保的話,則有50,000元左右。換言之,台灣雖深陷薪資低度成長泥淖,但絕大多數人圖個溫飽並不成問題,更何況我們還有健保制度。
面對老後,台灣人到底怕的是什麼?
根據《下流老人》提到,老貧的五大人生地雷分別是:為了照顧家人辭去工作,導致沒有收入;自己健康出問題,增加醫療花費;子女成為啃老族;熟年離婚;遭到詐騙損失金錢又身心俱疲。
這五大地雷中,最困擾40歲至50幾歲年齡層的上班族的「照顧長年臥病在床的父母」。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,台灣每年有高達13萬人(大多是中壯年人口)因照顧生病家人被迫離職,更有至少17萬人,因需長期照護家人而「減少工時、請假或彈性調整上班時間」。
以台灣1129萬就業人口計算,每年平均估計會有2.7%的人會踩到這顆地雷,且隨著年齡的增長,父母生病的機率愈高,也就愈有可能踩到這枚殺傷力極強的地雷。
關於這枚地雷的殺傷力,成立逾20年的家庭照護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有深刻體會,根據他們列管追蹤的案例統計,被照顧者平均需照顧期高達9.9年,每天平均照顧時間需13.6小時,負責照顧的家庭成員,更有高達2成得憂鬱症、6成5有憂鬱傾向、8成7罹患慢性精神衰弱。
「這群在家庭中最孝順乖巧的子女,下場卻往往卻悽涼!」若要降低這枚地雷的殺傷力,陳景寧建議必須回歸法律途徑:「遇到這個問題,應勇於開口與家人共同盤點被照顧者財力,與家庭成員商量分擔方式,一旦達成共識,切記做成書面文件,而且至少每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。」
除了提早因應父母老病的狀況外,面對自己未來的老病可能,也應利用退休前做好準備。據統計,台灣65歲以上,失能人數達49萬人,其中重度失能者達60,000人(指進食與如廁需他人協助),佔65歲人口數分別為16.7%與2%。就是你踩到「老病地雷」,造成老後財務風雲變色的機率。
《錢難賺,保險別亂買》一書作者朱國鳳指出,中風與失智所導致的失能是最常見的兩種老病情況,如果是中風與失智,醫療險、癌症險、意外險反而派不上用場,最能派上用場則以殘扶險、殘廢險及長照險。長照險因保費較貴,政府長照險政策也正在擬定之中,建議預算有限者,以前兩張保單為優先考量。
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人愈活愈久是不爭的事實,問題是,很多人雖更長壽,錢卻無法長壽,反而隨著年齡愈花愈薄,這是日本即使擁有高儲蓄率,卻仍集體陷入下流老人恐慌的原因之一。
相對其他先進國家,日本是投資理財最保守的國家之一。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指出,日本家庭金融資產高達77%放在定存與保險,寧願把錢像是用鹽巴「醃起來」,存在利率僅有0.3%的銀行裡,也不敢拿來投資活化。而在台灣,青壯世代之所以恐老貧,其實也與「日本理財病」有高度關係。
《今周刊》多次的調查顯示,台灣青壯年世代投資理財主要以定存為主,儲蓄險其次,投資基金與股票的比重,遠低於50歲至60歲世代。然而,台灣股市現金股息平均殖利率高達4.5%,高居全球第3,在這片投資沃土上,外資勤於耕耘,本國青壯世代卻疏於播種,殊為可惜。
「戒掉日本理財病」,讓錢活起來,就是在遠離「下流老人」命運之後,進一步預約「上流老後」的關鍵功課。這門功課怎麼做?現年44歲,目前在私立大學擔任兼任老師Jim所設計出的「金字塔退休理財戰略」計算,金字塔分成三層,最底層為「基本生活層」,滿足夫妻倆退休基本開銷為每年40萬元,若夫妻兩人皆領有勞保、勞退年金,退休金即可支應這一層的需求。第二層為「寬裕生活層」,每年預算20萬元,每周可以上餐廳吃飯、每月來一場國內小旅行,為達到這個目標,在退休前要為這一層存到四百萬元。第三層為「夢想生活層」可用於國外旅遊或公益用途。這部分需要額外準備兩百萬元。夫妻倆為了打敗老貧生活,只要在退休前合力存6至8百萬元,就可過上流老後生活。
- Dec 14 Wed 2016 13:57
夫妻至少要存600萬,才不會當下流老人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